桃树侵染性流胶病

  别名:桃树瘤皮病

  症状:主要为害枝、干,也可侵害果实。新枝染病,以皮孔为中心树皮隆起。出现直径1mm~4mm的疣,其上散生针头状小黑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在大枝及树干上,树皮表面龟裂,粗糙。后瘤皮开裂陆续溢出树脂,透明、柔软状,树脂与空气接触后,由黄白色变成褐色、红褐色至茶褐色硬胶块。病部易被腐生菌侵染,使皮层和木质部变褐腐朽,树势衰弱,叶片变黄,严重时全株枯死。果实发病,由果核内分泌黄色胶质,溢出果面,病部硬化,有时龟裂,严重影响桃果品质和产量。

  病原:病原为 Botryosphaeria ribi.s称茶簏子葡萄座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无性态Dothiorella gregaria称桃小穴壳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在病枝里越冬,次年3月下旬至4月中旬散发出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经伤口和皮孔侵入。一年中此病有2个发病高峰,第1次在5月上旬至6月上旬,第2次在8月上旬至9月上旬。一般在直立生长的枝干基部以上部位受害严重;枝干分杈处易积水的地方受害重。土质瘠薄,肥水不足,负载量大,均可诱发该病。

  防治措施:结合冬剪,清除被害枝梢。低洼积水地注意开沟排渍;增施有机肥及磷、钾肥,控制树体负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