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缩果病

    症状:枣果感病后,初期果面出现淡褐色斑点,进而外果皮呈水渍状土黄色,边缘不清;后期外果皮呈暗红色,无光泽,果肉由淡绿转为黄色,果实大量脱水,一侧出现纵向收缩纹,进而果柄形成离层,果实提前脱落。果实瘦小,病斑果肉色黄、发苦,糖分总量下降。
    枝、叶无明显感病反应。感病期若阴雨连绵或遇上间断性晴、雨交替高温、高湿天气,则该病往往暴发成灾,半红及白热期枣果满地,损失惊人。
   枣缩果病病原菌侵入正常果后,从直观形态区分,有晕环、水渍、着色、萎缩、脱落五个时期。果面病斑提前出现红色,无光泽,剖之,果肉病斑区出现由外向内的褐色斑,组织脱水、坏死,黄褐色果肉有苦味,病斑外果皮收缩。健果果柄绿色,病果柄褐色或黑褐色。对果柄进行解剖观察,病果果柄提前形成离层。
   病原:枣缩果病系细菌病害。观察证明,桃些介壳虫、蝽象、壁虱、叶蝉均可传博故园边、路边及小片根外追肥及喷波尔多液(叶色绿)的枣树病害较重。
   发病特点:当枣红圈(果洼变红)到1/3变红(着色期),枣肉糖分在18%以上,pH值5.5~6.0,日气温28~22℃时,是发病的高峰期。病原菌靠昆虫、雨、露传播。
    发病高峰期内,刺吸口器昆虫的密度同病情指数成正相关。发病高峰期内大气相对湿度大,尤其有间断性阵雨或连荫天,病害往往大流行,蔓延成灾。品种间的抗病性,据新郑枣研所观察,感病品种有灰枣、灵枣、木枣,一般品种有六月鲜、八、月炸,抗病品种有九月青、齐头白、马牙枣和鸡心枣。
防治方法
    1.加强虫害防治工作,及时防止刺吸式虫害的发生及危害,如桃小食心虫、介壳虫、椿象、壁虱和叶蝉的危害等。前期喷施杀虫剂,以防治食芽象甲、叶蝉、枣尺蠖为主;后期8~9月结合杀虫,施用氯氰菊酯等杀虫剂与特谱唑(速保利)混合喷雾,对枣缩果病的防效可达95%以上。
    2.加强果园土壤管理,在枣果变色转红期保持土壤湿润,预防或减少裂果的发生。
    3.在枣果变色转红前后喷施“枣果防裂防烂剂”钙加硒+硼肥【硼加硒】,预防裂果和减少裂果的发生数量。每支10毫升,直接对水25~30千克全树喷洒,每7~10天一次,连用2~3次。
    4.在枣果变色转红期的发病前后,喷50%的DT杀菌剂500倍液+硼肥【硼加硒】或12.5%的特谱唑粉剂30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3~4次。用链霉素200个国际单位/毫升(即1000万个国际单位对水50千克)或土霉素200个国际单位/毫升、卡达霉素140个单位/毫升、硼加硒30-50mL/亩,作全树喷施。每7天喷施1次,共喷施2~3次。由于上述药剂的水溶液容易失效。特别是链霉素,故使用这些药剂时最好现配现用。
    另外,缩果病往往与炭疽病同时发生在一个枣果上或同时在果园内发生,则需要同时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