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褐纹病

   该病是茄子独有的病害,因其发病严重故而又称疫病。幼苗受害,多在茎基部出现近菱形的水渍状斑,后变成黑褐色凹陷斑,环绕茎部扩展,导致幼苗猝倒。稍大的苗则呈立枯病部上密生小黑粒,成株受害,叶片上出现圆形至不规则斑,斑面轮生小黑粒,主茎或分枝受害,出现不规则灰褐色至灰白色病斑,斑面密生小黑粒;严重的茎枝皮层脱落,造成枝条或全株枯死;茄果受害,长形茄果多在中腰部或近顶部开始发病,病斑椭圆型至不规则形大斑,斑中部下陷,边缘隆起,病部明显轮纹,其上也密生小黑粒,病果易落地变软腐,挂留枝上易失水干腐成僵果。
病原形态特征
   茄褐纹拟茎点霉(Phomopsis vexans (Sacc .Et Syd.) Harter.),属真菌界、半知菌类、腔孢纲、球壳孢目、球壳孢科、拟茎点霉属真菌。茄褐纹拟茎点霉病斑上产生的黑色小点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初埋生于寄主表皮下,成熟后突破表皮而外露。孢子器单独着生于子座上,呈凸透镜形,具有孔口,其大小为(55~400)µm×(45~250)µm,可随寄主部位和环境条件而变化。分生孢子有2种不同形态:一种是椭圆形或纺锤形,大小为(5~8)µm×(2~8)µm,通常内含2~3个油球。另一种呈细长线状,并在一端弯曲成钩,大小为(12.2~28.0)µm×(1.18~2.0)µm。两者均为无色单胞。
   有性世代为茄间座壳菌(Diaporlhe vexans(Sacc .et Syd.).),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有性世代在自然条件下很少见到,偶见于茎秆或果实的老病斑上。子囊壳常2~3个聚生在一起,球形或卵形,具有长形或不整形的喙部,直径130~350µm。子囊呈倒棍棒状,大小为(28~44)µm×(5~12)µm。子囊孢子双孢,无色,长椭圆形至钝纺锤形,在横格处稍有溢缩,大小为(9~ 12)µm×(3.4~4)µm。
病原生理特性
   病菌发育最低温度为7~11℃,最高温度为35~40℃,而最适温度为28~30℃。分生孢子萌发的适温为20℃。孢子在清水中不能萌发,以在新鲜茄汁浸出液中发芽最好。
侵染循环
   病原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土表的病残体上越冬,同时也可以菌丝体潜伏在种皮内部或以分生孢子粘附在种子表面越冬。病菌的成熟分生孢子器在潮湿条件下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萌发后可直接穿透寄主表皮侵入,也能通过伤口侵染。病苗及茎基溃疡上产生的分生孢子为当年再侵染的主要菌源,然后经反复多次的再侵染,造成叶片、茎秆的上部以及果实大量发病。分生孢子在田间主要通过风雨、昆虫以及人工操作传播。病菌可在12天内入侵寄主,其潜育期在幼苗期为3~5天,成株期则为7天。种子带菌是幼苗发病的主要原因。土壤中病残体带菌多造成植株的基部溃疡,再侵染引起叶片和果实发病。
   此外,品种的抗病性也有差异,一般长茄较圆茄抗病,白皮茄、绿皮茄较紫皮茄抗病。
   该病是高温、高湿性病害。田间气温28~30℃,相对湿度高于80%,持续时间比较长,连续阴雨,易发病。南方夏季高温多雨,极易引起病害流行;北方地区在夏秋季节,如遇多雨潮湿,也能引起病害流行。降雨期、降雨量和高湿条件是茄褐纹病能否流行的决定因素。
发病因素
   (1)种植密度大、通风透光不好,发病重,氮肥施用太多,生长过嫩,抗性降低易发病。
   (2)土壤黏重、偏酸;多年重茬,田间病残体多;氮肥施用太多,生长过嫩;肥力不足、耕作粗放、杂草从生的田块,植株抗性降低,发病重。
   (3)肥料未充分腐熟、有机肥带菌或肥料中混有本科作物病残体的易发病。
   (4)大棚栽培的,往往为了保温而不放风、排湿、引起湿度过大的易发病。
   (5)阴雨天或清晨露水未干时整枝,或虫伤多,病菌从伤口侵入,易发病。
   (6) 地势低洼积水、排水不良、土壤潮湿易发病,高温、高湿、连阴雨、日照不足易发病。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1)播种或移栽前,或收获后,清除田间及四周杂草,集中烧毁或沤肥;深翻地灭茬,促使病残体分解,减少病原和虫原。
   (2)和非本科作物轮作,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无病、包衣的种子,如未包衣则种子须用拌种剂或浸种剂灭菌。
   (3)选用排灌方便的田块,开好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达到雨停无积水;大雨过后及时清理沟系,防止湿气滞留,降低田间湿度,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土壤病菌多或地下害虫严重的田块,在播种前撒施或沟施灭菌杀虫的药土。适时早播,早移栽、早间苗、早培土、早施肥,及时中耕培土,培育壮苗。
   (4)育苗移栽,育苗的营养土要选用无菌土,用前晒三周以上;苗床床底撒施薄薄一层药土,播种后用药土覆盖,移栽前喷施一次除虫灭菌剂,这是防病的关键。适当密植,及时整枝或去掉下部老叶,保持通风透光。避免在阴雨天气整枝;及时防治害虫,减少植株伤口,减少病菌传播途径;发病时及时防治,并清除病叶、病株,带出田外烧毁,病穴施药或生石灰。
   (5)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机肥,不用带菌肥料,施用的有机肥不得含有植物病残体。
   (6)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苗,增强植株抗病力,有利于减轻病害。
   (7)地膜覆盖栽培,可防治土中病菌危害地上部植株。在定植后于茎基部周围地面,撒一层草木灰,可减轻基部感染发病。
   (8)高温干旱时应科学灌水,以提高田间湿度,减轻蚜虫、灰飞虱危害与传毒。严禁连续灌水和大水漫灌。浇水时防止水滴溅起,是防止该病的重要措施。棚室栽培的要注意温湿度管理,采用放风排湿,控制灌水等措施降低棚内湿度。
物理防治
   先用冷水将种子预浸3~4小时,然后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或用50℃温水浸种30分钟,立即用冷水降温,晾干播种。
化学防治
   (一)苗床灭菌:每平方米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0克拌细土2千克制成药土,播种时,取1/3药土撒在苗床上铺垫,2/3药土盖在种子上。
   (二)种子灭菌:10%的“401”抗菌剂1000倍液浸种30分钟,或300倍福尔马林溶液浸种15分钟,或1%高锰酸钾溶液浸种10分钟,或0.1%硫酸铜溶液浸种5分钟,浸种后捞出,用清水反复冲洗后凉干播种。用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和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各一份与干细土三份混匀后,用种子重量的0.1%拌种。
   (三)发病时喷施:
   (1)苗期发病喷施: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8000倍液、77%护丰安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隔5~7天喷一次,交替使用上述不同药剂,共2~3次,可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2)坐果期发病喷施: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65%福美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1:200波尔多液。
   (3)熏烟法:在温室大棚内可采用10%百菌清烟剂或20%速克灵烟剂,或10%百菌清加20%速克灵混合烟剂,每(亩)用药300~400克,每隔5~7天一次,共2~3次。